凌晨 3 點,在八景 20MW 光伏電站的升壓站,月色清冷,運維主任鐘聲的手電筒光束在 SVG 裝置界面上輕輕跳動。站外 18 臺升壓變沉默不語,鐘聲望著后臺監控界面上“0.18” 的功率因數數據,心情沉重,過往每月因功率因數過低而支付的力率考核費用,像一把沉重的枷鎖,壓在這位光伏運維人的肩頭。
作為擁有8公里輸電外線的電站,八景電站白天是“陽光銀行”,18 個發電單元將清潔電力源源不斷輸送至電網。然而,夜幕降臨,光伏停止出力,升壓變便成了“耗電黑洞”,空載時變壓器的勵磁電流產生大量無功功率,36 臺逆變器運行中被動吸收感性無功。鐘聲帶領團隊連續 10 天蹲守 SVG 設備室,記錄下夜間7點至早上6點的負荷曲線,發現有功功率趨近于0 時,無功功率卻在0.2Mvar上下劇烈震蕩。
鐘聲深知,功率因數低的根源在于無功補償不足。他調出 SVG裝置的歷史數據,這臺運行近 10 年的設備,邏輯程序依舊停留在“日間模式”,白天光伏滿發時能精準補償諧波,可到了夜間空載時,因缺乏負荷變化預判,陷入了 “補償盲區”。鐘聲手繪的思維導圖鋪滿辦公桌,從空載損耗到有載吸收,再到所需補償等一目了然,還發現主板老舊,原邏輯按固定間隔調節,跟不上夜間負荷驟變,且未建立專項控制模型。 為攻克難題,SVG 廠家工程師遠程協助,八景運維組白天,守在 SVG 機柜旁監測數據;深夜,逐行調試代碼。當發現原程序無功閾值設定過低,鐘聲果斷決定調整邏輯,將其改為 “按實時無功斜率動態調節”,并新增“夜間空載模式”,當有功功率低于5%額定值時,自動切換至精準補償算法。運維團隊進行了72小時連續測試,記錄300多組對比曲線。 破曉時分,最后一次程序升級完成。鐘聲屏住呼吸重啟 SVG 裝置,無功功率從-0.21Mvar驟降至0.03Mvar,后臺功率因數數字穩穩跳上“0.86”。這一躍,凝聚著團隊無數個日夜的心血,也讓電站每月減少電網考核費用近1.3萬元,預計每年節省電費16萬元,更建立了“負荷預判-動態補償-效果追蹤”的全周期運行模型。 八景電站的運維團隊,用10天時間完成了從問題診斷到方案制定再到程序迭代的全流程攻堅,他們守住的是綠色能源背后的光明與希望,是每一絲電能的高效傳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