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是一年三月三,記憶的潮水漫過心田,一座山的輪廓在心底漸漸清晰,它就是吧咪山。兒時的我,對它滿懷憧憬,每一次奔赴吧咪山的行程,都宛如一場驚心動魄的冒險。
那時,通往山上的路遠非如今這般平坦。從家中出發,我和小伙伴們一頭扎進充滿未知的小徑。起初,我們沿著羊腸小道進入樹溝,溝里棗樹、榆錢樹錯落有致。陽光透過枝葉的縫隙,灑下一片片金色的光斑。我們在光斑間蹦跳穿梭,清脆的笑聲在樹林間久久回蕩。
緊接著,從上大灘出發,我們踏入神樹溝。小時候,輪到我家放驢時,常與其他隊合作,兩人趕著四五十頭驢和騾子前往神樹溝。那片沙溝是我們兒時純真記憶的溫床。沙溝蜿蜒曲折,我們的腳步在軟綿綿的沙子上留下串串腳印,每一步都像是與大地親密相擁。雖然路途漫長,可我們心中滿是新奇,腳步輕快得如同小鹿。
一番兜轉后,我們終于來到大坡峴。那陡峭的山坡,像一頭沉睡的巨獸,讓人又愛又怕。大家手腳并用,艱難攀爬,粗重的喘息聲與相互鼓勵的話語交織在一起。當登上坡頂,連綿的山巒盡收眼底,一種征服的豪情涌上心頭。但從大坡峴到吧咪山道觀,還要穿過一段崎嶇山路。常言“上山容易下山難”,短暫休息后,我們又經過近兩個小時的跋涉,吧咪山終于出現在眼前。
吧咪山道觀被三座山緊緊環抱,山巒疊翠、云霧繚繞。站在吧咪山頂,沿著蜿蜒的山路下行,才能抵達這座神秘的道觀。這里氣候干旱,野生樹木大多纖細,但有一棵松樹已有五百年壽命。相傳,金華娘娘手持線桿,行至吧咪山時,線桿上的麻繩剛好放完,于是把線桿插于此地,故這棵松樹又名“線桿松”。粗糙的樹皮上仿佛刻滿了歲月的滄桑。我們常常圍在樹下仰望,想象著它經歷過的狂風暴雨。松樹旁,一股手指粗細的清泉潺潺流淌。神奇的是,四面環山之中,唯有此處有這股清泉。每次來到這里,我們都會凈手,再喝上一口甘甜的泉水,旅途的疲憊瞬間煙消云散。
傳說吧咪山的帶雨菩薩金花娘娘,庇佑著這片土地上的人們。每逢廟會,人們懷著一顆虔誠的心前來祈福,裊裊香煙在道觀周圍繚繞。那時的我雖不太理解大人們的信仰,但看著他們莊重的神情,也不禁跟著認真起來。
在道觀附近,我們這些孩子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快樂天地。偶爾看到幾只色彩斑斕的蝴蝶,便會興奮地追逐,笑聲驚飛了棲息的鳥兒;或是蹲在草叢邊,尋找可以食用的“草瓜”;又或是觀察那些不知名的小蟲子,探索它們奇妙的世界。
歲月的車輪滾滾向前,我早已長大成人。但每當憶起兒時攀登吧咪山的經歷,心中依舊涌動著溫暖與感動。那些曲折的山路、古老的松樹、神秘的道觀,還有金花娘娘的傳說,如同熠熠生輝的珍珠,鑲嵌在我記憶的長河中。吧咪山,它不只是一座山,更是我童年的精神港灣,是我心中永恒的圣地,承載著我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,以及對家鄉深深的眷戀。